Weekly Issue 第 8 期:數位時代的遷徙自由

以前在開發內容平台產品時,常常想,如果有天我們的使用者要離開平台,他們擁有自由嗎?在現代,數位創作者有點像是佃農,替平台生產內容,可是因為數位落差,他們沒有移動的能力。

隨著時代進步,法規應該要與時俱進,這期選了數位部的公告草案,告訴我們科技與制度可以如何相輔相成。

另外,從本期開始,加入了目錄大綱,希望讓讀者閱讀時能更容易在不同議題間切換。


🗞️ 熱門新聞

社交資料可攜權與互通性

在唐鳳那看到這則消息,最近衛城出版編輯的帳號被無預警停權,引發討論,我自己也常常焦慮,當使用這些便利的平台服務時,我們是不是交出一些沒意識到的權利?

身為個人,可行的策略是,在發布內容到平台前,先保留一份在自己手中,但這其中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數位選擇法案》讓我理解到,創作者有機會在一個更好更平等的環境下創作。

我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一天。

I gave the AI arms and legs – then it rejected me

在 HN 上看到的新聞,有名開發者發現自己的函式庫被用在 Claude Computer Use,他想,既然都用了我的函式庫,應該會想招募我吧,於是他應徵 Anthropic,然後被拒絕 😆 。

是不是該複習 Max Howell 的名言:我們 90%的工程師都使用你所寫的軟體(Homebrew),不過,因為你不能反轉白板上的二元樹(binary tree),所以,我們沒辦法用你。

Atlassian terminates 150 staff with pre-recorded video, AI customer contact solutions rolled out

最近幾週一直看到科技大廠裁員的消息,現在輪到 Atlassian 了。

看起來爭議是在,裁員只有給預錄影片說明,接著電腦上鎖,給人的印象過於冷淡。

畢竟不是當事者,不確定實際感受是什麼,但只要有離職金與合理的保險,我覺得反而乾脆。台灣走 PIP 流程也沒比較好呀,我還聽過 PIP 中,其他同事禁止跟當事人搭話的。

The Future of Airbnb Revealed by Its Founder and CEO Brian Chesky

Brian Chesky 的專訪。

自從 Chesky 用了 Founder Mode 後,這名詞都快變成時尚了。從對話中也能看出來,他習慣提出宏大的願景,然後驅使人們實現。用 Airbnb 訂私廚?聽起來跟 Uber 有幾分像。

還好我不是他的股東。可以笑著欣賞這些夢想。

常說 CEO 也需要好的 COO 搭配,看 Chesky 講話(包括他談 AI)時,這種感受特別明顯。


✨ 科技觀點

Trying to impress people you may not respect

這篇講到工程師跟產品經理、管理者(決定你職場升遷的人)的不同觀點,看完挺有感觸的。

「工程師會被與管理者和產品經理不同類型的工作所吸引。 」
「即使是相當技術性的產品經理,也不是工程師。他們無法準確判斷從工程角度來看什麼令人印象深刻或不令人印象深刻——這正是他們依賴你的地方! 」

記得在第五項修煉也看過類似的觀點。你跟他人眼中的世界不會相同,因而影響了你們的觀點。

往好的說,工作的修行是異中求同,只是不像字面上這麼輕鬆就是。

AI is a Floor Raiser, not a Ceiling Raiser

很有意思的觀點:AI 提高的是下限,不是上限。

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基礎問題被談論的比較多,所以在 AI 的學習資料中也出現比較多次。因此在學習曲線的改變上,影響的主要是基礎部分。

有些推論待商榷,但電子郵件的部分還算認同
「垃圾郵件的摘要,說穿了,就是垃圾。」
「 對於重要的電子郵件,我不想要摘要 」

我覺得 n8n 好像也可以用上下限的角度來看待。

If Writing is Thinking…

AI 會讓人變得只讀摘要嗎?

確實從 ChatGPT 出來後,我的閱讀量大幅增加,但也發現自己花在單篇文章的閱讀時間開始降低——畢竟資訊太多,時間有限。

AI 可以幫我們快速過濾訊息,這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非常重要。我不確定作者講的「省去寫作、省去思考」會不會是日後的趨勢,至少我還是都自己寫(只是會給 AI 校稿)。

但得承認,在看投信報告時,我比較喜歡只看 AI 摘要。

陶哲軒對使用 AI 的看法

最近在想的問題:LLM 的應用場景,剛好看到陶哲軒談 AI 應用。

非常有啟發的結構化描述,例如「若人工智慧要在「藍隊」扮演角色,也必須侷限於「紅隊」能捕捉並修正其錯誤的能力範圍內。 」「我發現 AI 工具提供的建議對我提出的文本、論證、程式碼或簡報都能帶來額外的回饋(包含這段文字)。 」

這好像能解釋,為什麼讓 AI 來做「錯了影響不大」的問題時,他能表現得更好。

Apple Interview (1995)

作者回憶了他在 1995 年的 Apple 面試經驗。

他當時將自己的遊戲程式碼印成一本書,帶到蘋果總部,有些工程師會跟他聊起這本書(我大概也會),想當然聊得很愉快,最後他來到大魔王關卡,有了底下對話。

「也許你要問我一個關於資訊理論的問題——熵,類似那樣的東西——而我沒有電腦科學學位,所以……」
「那麼,跟我說說資訊理論,熵的部分。」

好好笑,這真的很像一千零一夜,最喜歡這種充滿細節的小故事。


📌 工程實務

PostgreSQL已主宰数据库世界

超詳細的 Database 調查分析,沒想到 PostgreSQL 這麼強。

幾個要點:PG 主宰當前的資料庫生態系、Redis 因為授權問題而面臨 Valkey 的挑戰、Supabase 有取代 Firebase 的跡象,還有 Mongodb 持續滑落。

像現在 App 越來越輕薄短小,有時可能一個 SQLite 就夠了,部署起來也更省事。

So You're A Manager Now.

一直都很喜歡看別人怎麼當 leader,可能是需要補能量。

兩個有感的點,一個是「Be Clear. Painfully Clear」,雖然原文是強調清晰的重要,但這需要勇氣的素質,承受疼痛是種勇氣。另一個是「Protect Your Energy」,你的團隊會跟著你一起 burnout,要保護團隊要先保護自己。

看到有人將 Bookmark 餵給 LLM,請 LLM 來描述自己。

我很常餵自己的文章給 LLM,但餵書籤倒是沒想過,也許行為比輸出更準?抱著這樣的想法,加上前陣子剛架完 Linkding,直接來試看看。

結果出乎意料的準。包括年齡、性別、風格、職業、國籍。這又是個熟悉的 LLM 體驗,當我們讓 AI 回答這種錯了也沒差的問題時,得到的效果往往非常好。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7 期:從 GitHub Spark 看 Prompt 工程

近期開始有人建議用 Context Engineering 來取代 Prompt Engineering,的確相較於 Prompt,Context 是更精確的用詞。前一期也提到,當 Duolingo 的 CEO 被問到 AI 是否只是模型套皮時,他也說模型一定有影響,但更多是關乎你的 Context。 那麼,業界現在是如何看待 Prompt 的呢?Github Spark 跟 V0 的例子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 🗞️ 熱門新聞 Using GitHub Spark to reverse engineer GitHub Spark GitHub Spark 最近推出公開預覽,讓你可以用 prompt 直接開發應用。 作者用逆向工程,找出 Spark 的 system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6 期:Duolingo CEO 看 AI 與遊戲化

現在是 AI 時代,大家都在想怎麼讓自己的產品跟 AI 掛勾,但具體要怎麼做呢?背後的思考有哪些?Duolingo 給出他們自己的觀點。 例如,現在的產品是否只是 AI 套皮,你接收使用者的問題,套上自己的提詞後,拿去給 OpenAI,要它回答你?在現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選擇哪個模型會有差嗎?AI 能帶來新用戶與新營收嗎?等等。 另外本週也選了一篇少數派的文章,談 AI 對 RSS 的影響,對 RSS 未來方向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 🗞️ 熱門新聞 Duolingo CEO Luis von Ahn wants you addicted to learning Duolingo CEO 專訪,相當紮實,推薦閱讀。 「對我們來說,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5 期:OpenAI 的企業文化

我一直都喜歡看科技公司的願景與文化,原因是,我想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又是用什麼方式打造它。願景通常在官網都會有,但想要知道文化,只能聽內部人講講了。 Palantir 前陣子因為它不同於矽谷的文化,而引起很多討論。受此影響,前 OpenAI 的員工在離職創辦公司後,也發文談論他所見到的 OpenAI。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們幾乎沒有資金困擾,想的都是如何打造出色的 AI 模型。 🗞️ 熱門新聞 Reflections on OpenAI 前員工談 OpenAI 的內部文化。 讀起來最大的感觸是,有些價值觀、觀點、實踐,只有在世界級的公司跟資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來。讓每個團隊各自為政,看誰能端出最好的成果,這對新創(特別是沒拿創投)實在太奢侈了。 我相信這種經歷會變成是「可以帶著走的饗宴」,那種衝擊也是最寶貴的。 AI Open Source Productivity METR 前陣子發了一篇研究,說使用 AI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4 期:Canonical 的面試經驗

這星期看了比較多職涯相關的內容,最讓我驚訝的是 Canonical 的面試流程,當我分享這則新聞後,有更多朋友紛紛補充他們的面試經驗:需要經歷三個 Tier,每個 Tier 都有三關,而內容甚至還包括問人選「高中成績」與「大學生活」。 我很難想像一家做 Linux 發行版的公司,會如此草率對待人選,這讓我對他們家的產品有了很大的問號。 🗞️ 熱門新聞 My experience with Canonical's interview process 這是一篇 Canonical 的面試經歷(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Canonical,就是開發 Ubuntu 的公司)。 整個過程讓人非常驚訝,甚至還需要人選回答「高中成績」,而在面試中做筆記居然是扣分項。我看完後有股移除 Ubuntu 的衝動。真的太扯啦。 What happens when engineers work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