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Chen

後端工程師,談論各種軟體開發與設計的大小事。更多資訊可見左上角「About」。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3 期:Cloudflare 宣布內容獨立日

最近用了很多 Cloudflare 的產品,像是 Zero Trust、WARP,還有 Cloudflare Tunnel。每次的體驗都讓我嘖嘖稱奇,好像它們預判了我的需求一樣。這家公司始終追求著「更好的網路」這個目標,內容付費又是另一個例子。 🗞️ 熱門新聞 Content Independence Day: no AI crawl without compensation! 賽博佛陀 Cloudflare 又來普渡眾生了。這次是針對 AI 爬蟲收費。 「網路正在改變。它的商業模式也將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機會從過去 30 年網路的優點中學習,並為未來的網路創造更好的環境。 」 Cloudflare 真的很有意思,連思考的角度都很有趣。 內容當然是有價的,只是價格會怎麼支付呢?在現代的內容創作,這題變得非常複雜。 Folklore.org: Joining Apple Computer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 期:Linux 基金會啟動 FAIR 專案

有些產品看到會覺得行不通,有些產品則相反,只要聽到就覺得是個好主意。Sentry 的產品通常都是後者。我猜有部分,也是因為它們的產品都指向同一個使命:可除錯性。 🗞️ 熱門新聞 Linux Foundation Announces the FAIR Package Manager Project for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Stability Linux 基金會啟動 FAIR 專案,為 WordPress 外掛程式提供替代方案。 底下的 Supporting Quotes 可以看看,講話都很客氣,左一句「去中心化」右一句「透明的治理架構」,在講什麼大家都很清楚 😜 。 Uber 與 Airbnb 重塑 VC 玩法,一文看懂 a16z 創辦人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 期:Stack Overflow 流量大跌

來自阮一峰老師的靈感與嘗試,我會在 Weekly Issue 中記錄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內容,周一發刊。多數內容都有刊在我的 X、Threads 或 Facebook 中,你可以追蹤上述社群媒體得到最新消息。這裡的性質更接近單周回顧與歷史歸檔。 🗞️ 熱門新聞 The Pulse #134: Stack overflow is almost dead StackOverflow 的情況比我想的還糟,退化到剛成立三個月的狀況?太要命了。 我自己好奇的是 2020 年的衰退如何引起?平台治理的問題嗎? Cloudflare service outage June 12, 2025 Cloudflare 近幾次中斷事故都有出報告,內容包括背景跟時間軸,還有改善方式,這是很正確也很重要的實踐。 我也曾經遇過幾次重要的服務停機事件,當時都會盡可能擠出時間即時更新 + 出報告。後來服務也的確越來越穩。這種問題很多都是文化層面的問題。 Ask HN: How

By Ken Chen
自訂網域很難嗎?DNS 的限制與實踐

Web

自訂網域很難嗎?DNS 的限制與實踐

自訂網域(Custom Domain)是 SaaS 常見的服務,只是我通常都沒花錢買。某次跟朋友聊天,她想聽聽我對內容平台的觀點,嘰哩呱啦分析完一堆後,我最後建議她,最好還是買個網域: 「你想想看,妳現在投入這麼多心力在經營內容,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妳的網址永遠都掛在別人的平台底下,就像在別人家租房子,雖然方便,但終究不是自己的。」 「有了自訂網域,妳的品牌就是自己的,無論未來平台怎麼變,妳的讀者都能透過固定的網址找到妳,這對品牌來說很重要。就算未來妳想換平台,也不會流失妳辛苦建立起來的流量。」 後來我在 Ghost 官方頁面看到類似說法 If you would like to make your site memorable and easy to find with a branded custom domain, then you can

By Ken Chen
從個人貢獻者到管理者:關於領導的反思

Business

從個人貢獻者到管理者:關於領導的反思

某個下雪天,我拖著病體,組裝一套供使用者簡報之用的破爛系統,莎朗進來發現我在操控台前勉強支撐,她便離開了,幾分鐘後,她端著一鍋湯回來,為我倒了一杯,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問她要做的管理工作那麼多,怎麼會有空做這種事,她向我展露她的招牌微笑,說:「湯姆,這就是管理。」 -《Peopleware: Productive Projects and Teams》 有次跟一名職涯顧問聊天。我提到:「我希望透過打造產品來替別人創造價值,如果有很棒的團隊,我相信自己能辦到。」她問:「團隊是必須的嗎?」我愣住了,隨口說:「因為打造產品需要很多不同的職能……還需要可持續性的運作,對,我想團隊是必要的。」事後回想,她的問題很有趣,現代社會好像把「團隊」和「領導」當成是成功的標配,人力市場也一堆團隊主管的職缺,這是一則現代神話嗎?還是某種工業革命時代的遺產? 身為個人貢獻者的管理者 不是說團隊不重要,只是在現代,你會用不同的角度審視完成目標需要的條件。你想想,如果你是個開發者,自己架網站、

By Ken Chen
CDN 的快取失效設計:內容平台場景

Web

CDN 的快取失效設計:內容平台場景

Phil Karlton 有句名言:「計算機科學中只有兩件難事:快取失效和命名。」 想像你在管理網站,因為傳輸速度與伺服器效能問題,網站讀取速度很差,特別是當你的使用者來自地球另外一端,常常需要等待幾秒才能看到畫面,這讓他們的使用體驗大打折扣。身為一名重視使用體驗的開發者,你肯定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問題,沒錯,答案就是 CDN(內容傳遞網路)。 CDN 可以看成是服務商在全球各地建置伺服器,當你的網站內容(例如圖片、CSS、JavaScript、影片等)流經這些伺服器時,它會保留一份複本(稱為快取),等到下次有人讀取同樣的內容,CDN 會拿出複本給使用者。因為全球各地都有 CDN 節點,美國的使用者可以由美國節點提供,日本的使用者可以由日本節點提供。這樣既加速網路傳遞效率,也降低來源伺服器的效能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CDN 會使用網址來判斷快取是否是相同檔案,假設你的內容以圖片為主,通常來說,當你更換圖片,新舊兩張圖片會有不同網址,被當成兩個不同的檔案,新圖使用新快取,舊快取留著也沒差;但如果你的內容是文字,新舊版文字很可能有相同網址,

By Ken Chen
收拾行李搬家去:從 Medium 到 Ghost

Business

收拾行李搬家去:從 Medium 到 Ghost

想搬家想很久,連身邊的朋友都搬完了,我還沒動工。 原因是我懶,我討厭麻煩,每次有人問我吃什麼,我都回答麥當勞。搬家是一件麻煩事,我已經有一份很讚的工作了,全副精神都放在工作上,偶爾才會想起來,反正家什麼時候都能搬,一點也不急,有什麼好急的呢對吧。這樣一拖,就拖到現在。 繼續用 Medium 不好嗎? 跟男女朋友分手一樣,通常被問到:「對方不好嗎?」得到回答是:「也沒有不好啦,只是……(以下開放填空)。」 從優點開始講吧!Medium 的編輯器很棒,它是 WYSIWYG(所見即所得)類型的編輯器,能讓創作者快速發佈內容,也因為它讓內容發佈更容易了,它開始吸引一批優秀的創作者,這批創作者持續創作內容,又吸引來更多讀者,更多讀者激勵創作者產出內容,內容又再吸引讀者……這形成一個增強迴圈。Medium 還能支援多人協作,拜它時尚簡約的風格所賜,科技公司會使用 Medium 來打造品牌形象,例如我前公司的 Tech Blog

By Ken Chen
OpenTelemetry 的可觀察性工程:以 Sentry 為例

Observability

OpenTelemetry 的可觀察性工程:以 Sentry 為例

點進 OpenTelemetry 的官方文件,它最先映入眼中的句子是「什麼是 OpenTelemetry」。例如,它是套可觀察性框架,用於檢測、蒐集與導出遙測數據;它是開源且供應商中立,能搭配其他的開源工具,像 Jaeger 或 Prometheus;它能將應用程式與系統儀表化,無關是用 Go 還是 .NET 開發,也無關部署在 AWS 還是 GCP 上。 但是身為一名開發者,當下我們想的是:「公司常開發一些沒人要用的功能,聽說 OpenTelemetry 可以提高可觀察性,也許我們應該放棄開發功能,轉頭建立更好的開發環境。」「AWS 常常要不到需要的數據,也許我們應該改用另一套工具,像是 OpenTelemetry,來解決這件事。」我們想像 OpenTelemetry 「應該」要能解決目前面臨到的一些問題,就像在技術的鏡像中尋找願望一樣。 如果已經有在用 Sentry,還需要導入 OpenTelemetry

By Ken Chen
標準化之路:Go 1.23 中的迭代器

Go

標準化之路:Go 1.23 中的迭代器

Ian Lance Taylor 在 "Range Over Function Types" 這篇文章聊到 iterator 誕生的原因。如果我們有兩個容器,稱為集合(Set),想要取得這兩個集合中的不重複元素,加到新的集合中形成聯集,我們可以寫個 Union 函式來執行 // Set holds a set of elements. type Set[E comparable] struct { m map[E]struct{} } // Union returns the union of two sets. func Union[E comparable](s1, s2 *Set[

By Ken Chen
OAuth 2.0 的身份認證:OpenID Connect

Web

OAuth 2.0 的身份認證:OpenID Connect

OAuth 2 讓網路服務可以存取第三方的受保護資源,因此,有些開發者會進一步利用 OAuth 2 來進行使用者認證。但這中間存在著一些語義落差,因為 OAuth 2 當初設計目的是「授權」而不是「認證」,兩者關注的焦點會有些不同。OpenID Connect 是基於 OAuth 2 的一套身份認證協定,讓開發者可以在 OAuth 2 授權的基礎上,再加入標準的認證流程。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說明授權跟認證的場景有何差異,並講解 OpenID Connect 如何滿足認證需求。 因為 OpenID Connect 是建構在 OAuth 2 的基礎上,我會假設這篇文章的讀者已經知道 OAuth 2 的組件與流程,如果你不熟悉,可以先閱讀另外兩篇文章 * OAuth 2.0:

By Ken Chen
更好的選擇?用 JWT 取代 Session 的風險

Security

更好的選擇?用 JWT 取代 Session 的風險

因為 HTTP 是無狀態協定,為了保持使用者狀態,需要後端實作 Session 管理機制。在早期方式中,使用者狀態會跟 HTTP 的 Cookie 綁定,等到有需要的時候,例如驗證身份,就能使用 Cookie 內的資訊搭配後端 Session 來進行。但自從 JWT 出現後,使用者資訊可以編碼在 JWT 內,也開始有人用它來管理使用者身份。前些日子跟公司的資安團隊討論,發現 JWT 用來管理身份認證會有些風險。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比較原本的 Session 管理跟 JWT 的差異,並說明可能的風險所在。 Session 管理 Session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需要管理?我們可以從 HTTP 無狀態的特性聊起。所謂的無狀態,翻譯成白話,就是後面請求不會受前面請求的影響。想像現在有個朋友跟你借錢,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