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ssue 第 4 期:Canonical 的面試經驗

這星期看了比較多職涯相關的內容,最讓我驚訝的是 Canonical 的面試流程,當我分享這則新聞後,有更多朋友紛紛補充他們的面試經驗:需要經歷三個 Tier,每個 Tier 都有三關,而內容甚至還包括問人選「高中成績」與「大學生活」。

我很難想像一家做 Linux 發行版的公司,會如此草率對待人選,這讓我對他們家的產品有了很大的問號。


🗞️ 熱門新聞

My experience with Canonical's interview process

這是一篇 Canonical 的面試經歷(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Canonical,就是開發 Ubuntu 的公司)。

整個過程讓人非常驚訝,甚至還需要人選回答「高中成績」,而在面試中做筆記居然是扣分項。我看完後有股移除 Ubuntu 的衝動。真的太扯啦。

What happens when engineers work more than one job

前陣子的新聞,有名工程師被發現同時在多家公司遠端上班,因此被解雇。

我原本在想有差嗎?我不介意自己團隊的成員同時打零工,只要能交出成果,甚至鼓勵他們有 Side Project。但這句話倒是說服我了:「雇用說謊者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即使他們同時也是優秀的工程師。 」

A Message from Pedro

在看一篇遠端工作模式的文章,想起當年 Brex 要朝「遠端優先」的方向邁進,現在如何了呢?

先講結論,Brex 放在官網的 "Remote-first at Brex" 已經被撤下,而最相關的段落是在另一篇 "A Message from Pedro"。「我們正在改變營運模式…增加我們各樞紐的面對面協作,並集中我們運作的時區。 」

Grammarly 收購電子郵件新創 Superhuman

Grammarly 將收購 Superhuman,有陣子沒關注 Grammarly 的消息,看到挺意外的。看內文,這場收購的綜效在於讓 Grammarly 進入電子郵件的應用場景中。如果用平台的角度來思考,就是朝用戶端多跨了一點。


✨ 科技觀點

Vanity Metrics

談數據的虛榮指標,這個故事超棒。

我在看網站流量時,也會提醒團隊,這個月的流量比上個月差了 3%,原因會不會只是這個月只有 30 天,而上個月有 31 天?數據很要求現場直覺,跟使用者談一場遠比開會看數字更能培養直覺。

難的是執行時要偶爾跳出來看看外面。

Glue work considered harmful

這篇談你應該怎麼面對公司內的「膠水工作」。

膠水工作是可以讓事情進展更順,但屬於附屬性質的工作,例如某些情況下的自動化。最有意思是這句「你是否應該完全不做膠水工作?不,你應該戰術性地做。 」

我犯過一個錯誤是把膠水工作拉到戰略性質,結果深深學了一課。

In Praise of “Normal” Engineers

Chrity 這篇讀好幾次還是很喜歡。

「如果團隊擁有軟體,那麼任何工程主管的關鍵工作就是打造高效能的工程團隊。如果你必須讓某件事達到 10 倍成長,那就讓這件事成為打造 10 倍效能的工程團隊。 」

真的是這樣,如果要成長,瓶頸就不能卡在特定的人身上。這要求團隊需要用正確的方式做事,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貢獻有意義。

職涯迷茫找發展方向不是靠算的,而是「試過」才知道

Bess 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朋友,雖然我們的專業不同,但常常從跟她的討論收穫很多。裡面有兩點特別打動我「追著『看起來很對的東西』跑,才是最可怕的內耗 」「沒有所謂『有成果才不算浪費』這種事」。

CAPTCHAs are over (in ticketing)

做 Web 的大概很少沒遇過 Bot,這篇比較悲觀,認為 CAPTCHA 已經不再有效。

他講的方式我大多都試過,有時候也會想,這些 Bot 背後該不會是真人吧?到最後,可能有效的方式剩下多重驗證了。零售這幾年也開始談更多線下,也許網路也需要更多的實體。


📌 工程實務

Every service should have a killswitch

這篇講到在服務中加入 killswitch 的意義。對我來說跟 circuit breaker 有點像?

我們曾有個服務在短時間面臨的大量流量,導致全站應用都受到影響,當時也是先關掉 circuit breaker(不是自動的,我們的基礎建設沒那麼好),讓服務降級,透過關掉臨時服務來確保 99% 的使用者沒問題。現在想起來發生事故時都能學到新經驗 😂

OpenTelemetry for Go: measuring the overhead

常聽人家說可觀察性會造成額外成本,但具體是多少一直沒把握,剛看到有人實際測試了。

從結果看起來,CPU 約增加 35%,記憶體約 10-18 MB,而 Latency 幾乎沒有影響,看起來比想像中要好?只要這些代價就能換到可觀察性,沒道理不裝。

閒談軟體設計:Web 框架的選擇

有時候會跟同事還有老闆聊到架構師,對我來說,架構師跟其他職能的差別主要是思考方式。這篇提到「我為了加速開發讓 JPA annotation 進到核心層已經違背我自己過去的原則,換來的卻是這個錯誤? 」這就是典型的架構思維。

AI 时代的数据库与 DBA 将何去何从

前陣子跟朋友聊到向量資料庫選擇的話題,剛看到這篇。「而你現在已經用著 PG,這麽點規模就開始折騰,那不是給自己找事嗎?」如果早點看到,我應該就不用想這麼久了,雖然最後也是沒換,原因倒不是技術選型,而是單純沒空。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The Go Ecosystem in 2025: Key Trends in Frameworks, Tools, and Developer Practices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8 期:OpenAI 發布 AI 瀏覽器 Atlas

OpenAI 最近發布 AI 瀏覽器,加上稍早的 Sora 2,在技術圈中引起一些討論。 我認為 OpenAI 嘗試將模型領域的優勢帶到應用面,但這也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家營利公司,而非研究單位(雖然現在沒人會把 OpenAI 當成研究單位了)。 🗞️ 熱門新聞 Dane Stuckey (OpenAI CISO) on prompt injection risks for ChatGPT Atlas Simon Willison 聊了他對 OpenAI Altas 的看法,主要是資安方面。 幾個點:1) 提示詞注入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沒有好解法;2) OpenAI 設計了登出模式與監視模式,讓使用者更容易意識到安全性。 在我看來第二點很重要,好設計應該要避免使用者犯錯,如果 AI 瀏覽器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執行,能避免掉很多麻煩的狀況,當然這意味著沒辦法自動購物。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