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除了 IDE 跟 AI coding assistants 中,JetBrains 的占比遠高於我的預期外,倒是沒太多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分布,網路應用與雲端基礎建設維運仍然占大宗,JetBrains 今年另有一篇 "Is Golang Still Growing" 講得很詳細。

Liquid Glass Is Cracked, and Usability Suffers in iOS 26

看到一篇從設計層面批評 Apple 的 Liquid Glass,「(新的)視覺語言讓內容變得模糊不清,而非讓內容成為焦點。」

我至今還是不知道 Liquid Glass 的用途是什麼(有人提到為了三維空間的體驗,也許吧),對我來講比較大的問題是辨識度下降與多餘的動畫。非常好奇它的發想情境是什麼。


✨ 科技觀點

Hacker News - The Good Parts

我很常逛 HN,剛發現有人針對 HN 的討論風氣特別寫了一篇,稱讚它能滿足讀者的求知慾,對我來說確實如此。

社群是非常難的題目,不知道 HN 是如何做到,以及這會不會只是個暫時的現象?前陣子跟朋友聊天時提到,私人社群需要「即時訊息」的功能,例如 Discord,但 HN 顯然更偏向長文思考。

AI's Dial-Up Era

最近跟朋友在討論 AI 到底是不是泡沫,我沒答案,但是很喜歡這篇講的 Jevons Paradox: "效率的技術改進會導致該資源的總消耗增加,而不是減少。"

用比較通俗的講法:改善工作效率會讓你更忙,而不是更輕鬆,因為當你有空時,你會被安排更多工作。雖然這是個悲觀的觀點,畢竟從本質上,能改善效率,意味著你更理解這份工作本身。

有好幾次我都覺得現實比我想的複雜,我用 LLM 規劃旅遊行程,而 LLM 卻不知道假日鐵路停駛。它更像是個新的工具,而不是應用本身。

The Future of AI History

Chrome 當年曾打算保留所有用戶的瀏覽紀錄,並讓你可以訪問,從中發掘出自己的 insight(例如,我都是在看旅遊網頁,或者我平均的網頁停留時間)。

這個計畫最後失敗了。因為「這並不重要。沒有人會去使用歷史記錄。他們只會再回到 Google,重新搜尋他們要找的東西。」

這對產品設計,特別是 AI 的產品設計來說,的確很有啟發。與其提醒使用者他正在使用 AI,我更傾向讓 AI 在背後給他更好的體驗。

Intentional, Not Reflexive: A Manager's Thoughts on AI

常見談 LLM 應用的文章都是談如何優化個人的生產力,這篇則是從管理的角度來談 LLM 的效果。

有意思的點是,我平常也會問 LLM 跟生產力無關的問題,但我沒意識到它是不同的用途,它在協助我「下決定」,或者是讓我意識到,我對該問題認識還不夠。

舉個例子,我會餵日記給 LLM,有時候它能幫我意識到,我在無意識繞開問題,雖然即使知道也不一定想面對,但就是一個提醒,讓我知道應該要做(或不做)哪些事。

AI Won't Generate a Good Product Idea

「我們只能在自己能想像出適當問題、提示與情境的範圍內轉換情境。初學者無法直接抵達專家領域。」

這句話不只適用 LLM,也適用管理。以前聽前輩分享,一家公司的上限通常是老闆,因為老闆沒辦法理解他不知道的東西。不是說無法從理性上理解,而是只能依賴想像來模擬動起來的樣子,但這是不夠的,我能看 Curry 打球跟我能像 Curry 打球,是兩件不同的事。

Messing with bots

看到 Bear 的開發者嘗試餵爬蟲垃圾資訊,消耗爬蟲的時間。這個點子最早是從 Reddit 或 HN 來的,用意是讓無視 robot.txt 的 AI 爬蟲吃點苦頭。

我第一時間想法是「可是這樣不是在白白消耗你的頻寬嗎?」,作者也承認,這點子不適用在生產環境,特別是你需要跟 Google 搞好關係的時候。只是 "Sometimes we can just do things for fun."

To get better at technical writing, lower your expectations

我剛成為工程師,寫技術文件時,會期待每個看完文件的人能理解系統。現在只會希望過幾個月後,重看技術文件的自己知道當時的情境。

在有工程文化的環境中,技術文件還是非常重要,它有點像是 Grove 講的「管理槓桿」,讓你知道該如何面對日常重複性的問題。

我們以前的習慣是,只要有出現問題,或者是涉及設計,我們都會建立技術文件。


📌 工程實務

如何快速上手和贡献开源项目

當你有多螢幕時,KDE 的邊緣觸發只會發生在最外層,原因是:「这样设计的动机源自费茨定律(Fitts’s Law),该定律表明:触发屏幕角落是很容易的,但在两个屏幕之间触发一个角落(一个没有视觉边界的一像素目标)则非常困难。」

看到這類原因都會有「原來如此」的念頭,有時候看其他人的網站,覺得設計不對,但進一步理解後,才發現原因比預期複雜。

you don't need anubis

看到一位開發者用 Caddyfile 配置阻擋 LLM 爬蟲。

原理是 LLM 不會執行 JS,因此只要包含簡單的 JS 就能有效阻擋,類似 Anubis,可是更簡單。

看內容,應該是真的有擋下來。但 LLM 不會執行 JS 還是讓我挺訝異的,照這樣講,他們連動態內容都爬不到?

How We Saved 70% of CPU and 60% of Memory in Refinery’s Go Code, No Rust Required.

HoneyComb 談他們如何優化 Go 應用的 CPU 跟 MEM。

原則上還是老套路,用 Profling 找出熱點並改善,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開銷都是在 Serialization,因此他們選擇開發一套 lib 來最佳化這段。

有些問題真的只有流量大到一個程度才值得做。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8 期:OpenAI 發布 AI 瀏覽器 Atlas

OpenAI 最近發布 AI 瀏覽器,加上稍早的 Sora 2,在技術圈中引起一些討論。 我認為 OpenAI 嘗試將模型領域的優勢帶到應用面,但這也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家營利公司,而非研究單位(雖然現在沒人會把 OpenAI 當成研究單位了)。 🗞️ 熱門新聞 Dane Stuckey (OpenAI CISO) on prompt injection risks for ChatGPT Atlas Simon Willison 聊了他對 OpenAI Altas 的看法,主要是資安方面。 幾個點:1) 提示詞注入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沒有好解法;2) OpenAI 設計了登出模式與監視模式,讓使用者更容易意識到安全性。 在我看來第二點很重要,好設計應該要避免使用者犯錯,如果 AI 瀏覽器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執行,能避免掉很多麻煩的狀況,當然這意味著沒辦法自動購物。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7 期:n8n 在 C 輪募得 180m

現在新創企業已經離不開 AI 了。像 n8n 這樣的自動化工具,重新用 AI 話題包裝後,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募得鉅款;Postman 也需要在它的口號中,強調對 AI 的重要性。 我相信 AI 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我剛到新國家,對任何事情都不熟時,AI 給了我很多幫助。但市場的話題像一場無差別的風暴,每個公司都面對一支麥克風,麥克風傳出的經 AI 編輯過的聲音。 🗞️ 熱門新聞 n8n raises $180m to get AI closer to value with orchestration n8n C 輪募了 180M 美元,沒想到它可以這麼值錢。 基於 zapier 只有 5B 的估值,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