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a $1.5 million proposal to US government grant program

"do not, and will not during the term of this financial assistance award, operate any programs that advance or promote DEI"

沒想到美國現在會禁止拿補助的單位支持 DEI,事情是怎麼走到這步的呢?

Westpac WFH ruling a clear message to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看到澳洲員工打遠端工作官司勝訴的新聞。

我想最有意義的是,雇主需要證明「遠端工作沒有降低效率」,而不能用泛泛的「面對面更有效率」來改變政策。舉證的責任應該是在雇主,而不是在員工。

換個角度想,為什麼遠端工作仍然會在公司面臨壓力時,第一個被開刀呢(需要例子的可以看看 Brex)?我想部分是因為,同步溝通仍然更符合人類的習慣,非同步溝通在多數場合還沒有成為 convention。

最近有越來越多研究開始指出遠端工作有哪些實際影響,只是我猜這不只是數據問題,最難的是決策者如何克服心裡的坎。希望像 Atlassian 跟 Dropbox 這樣的公司能成為主流,替市場帶來壓力。


✨ 科技觀點

周报 #101 - 消失了三个月,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非常喜歡這篇週報,乾淨又直接。

最近也在想,如果拿掉工作,我還剩什麼?跟朋友聊天時也提到:「真的沒人在意我的工作,就像我也不在意別人的工作一樣。」但真的沒工作,又隱隱約約覺得生活沒有重心。

選擇讓工作成為生活中心的是我,可是它也可以是別的東西。

How many pillars of observability can you fit on the head of a pin?

Chrity 談可觀察性的 pillar,非常歡樂。

because you can charge a hell of a lot more for a “pillar” than you can charge for a mere “feature”

要賣某些東西,要讓它變得重要,工程師不值錢,能幫你打造 AI 的技術顧問很值錢,諸如此類。

技術觀點也很有啟發性,Chrity 不贊成分開儲存可觀察性資料,再用 context 將他們連繫起來,她認為成本太高。我不確定業界現況如何,至少我還是分開儲存,部分原因是我們還沒到 Otel 講的關聯資料的層次。

The New Calculus of AI-based Coding

「當你以時速 200 英里行駛時,你需要大量下壓力(downforce)才能讓車子留在賽道上!」

我想到前陣子玩絲之歌,打 BOSS 斯卡爾歌后卡梅莉塔,它三段動作大同小異,只是每段都比前段再快上一點。沒想到美妙的事情發生了,原本的打法會突然失效,逼使你找出更精準,更優美的打法。

我常想限制是這樣一回事,它逼你找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有時是逼你發現「原來如此」,然後把你帶到另一個層次。

Only 100 Metrics Matter

在雷 N 那看到 "Only 100 Metrics Matter",讀完後覺得寫超好。

我自己特別喜歡這句 "Each has a story behind it",通常我們會說這些是 Domain Know How,同樣都是蜥蜴,生物學家看到的蜥蜴跟我看到的會是不同東西。他能看到斑點的分布、頭骨的形狀、指頭的分岔,而我只能看到一條爬來爬去的生物。

嘗試解釋自己領域的知識,讓它們變成可理解的故事,才有辦法降低觀測指標數,也才能知道如何決策。

Why REST Is Bottlenecking Your .NET Microservices

讀到 "REST is human-friendly; gRPC is system-friendly. Use each where it fits." 有點訝異,因為兩者是不同的哲學,REST 是風格架構,gRPC 是 RPC,談的是不同東西。

對 gRPC,我的理解是它是更有效率的 RPC 實踐方式,對 traffic sensitive 的應用很有價值;而 REST 更像是一套指引網路劃分與傳送的原則。舉個例子,快取是 REST 中的重要應用,但它不是 human-friendly 或 system-friendly 這層次的問題。

只是我突然想到,如果連 REST 這種出現 20 幾年的東西,都會有詞義問題,Vibe Coding 或 Agent 有歧異也不奇怪。

I Built a CV Generator in 6 Hours Instead of Updating My Resume in 2

常聽人家說履歷應該客製(依照我的經驗來說,這有部分是真的),可是又覺得很煩嗎?

讓 LLM 替你處理這件事。

我喜歡這個 Side Project 的 idea,簡單實在,「為了避免乏味而打造工具,仍然是當工程師最有人性的行為。 」


📌 工程實務

Only 100 Metrics Matter 讀後感

這篇講超好,特別是這句話:「可觀測性不是看越多越好,而是能清楚地看出問題在哪裡、為什麼、要不要修。」

以前我負責系統時,會蒐集超過 60 個指標,但真正用來溝通的,通常只有流量、P95 延遲、500 錯誤比例、CPU 使用率,其他都是用來分析具體原因。那時也有個有趣的經驗:Cache 的 Hit Rate 不是越高越好,因為可能是有人 DDoS 你某個頁面,造成你的 Hit Rate 雖然高,系統效能反而下降 😅 。

Aggressive bots ruined my weekend

Bear 上週經歷了爬蟲造成的服務中斷(不是因為 AWS),Herman Martinus 寫了一篇文描述詳細情況,以及他是如何處理。

其中應對方式特別有價值,包括:1) 增加監控服務;2) 增強反機器人機制;3) 提高規格;4) 重啟反向代理機制;5) 提高服務透明度。

我們也有經歷過類似的反向代理問題,但處理得就沒如此細緻了。某方面來說,這類對細節的應對,最能看出一家公司的 DNA。

关于破解加拿大航空飞机网络限制的一件小事

我搭飛機時,曾經想過航空公司如何限制使用者訪問網路,但我沒想過如何破解。

看原理是將 HTTP 的請求偽裝成 DNS(不是很確定),再用代理伺服器替你轉發請求。

Mistakes I see engineers making in their code reviews

每次看到談 Code Review 的文章都忍不住想看看別人是如何 Code Review。

對我來說有兩個收獲:1) 程式碼審查不是你把個人品味強加給同事的時機。 2) 傾向核准。

用我的觀點來說,程式碼審查需要抱持的心態是「幫助同事成功」,而不是「找出同事的錯誤」。我遇過最差的審查經驗,是被要求依照對方風格,來修改幾乎一樣的程式碼。

How AI Agents are Evolving Shopify's Product Taxonomy at Scale (2025)

Shoplify 這篇談 AI Agent 在電商商品分類的應用,很有參考價值。

從 DevOps 的角度來看,如果有個需求是新增「產品分類」,應該由誰修改才合理呢?通常是營運單位能依照市場來調整對吧,但因為系統設計的緣故,我前份電商工作中,是由開發者收票修改。這會讓知道怎麼做的人沒工具做,有工具的人不知道怎麼做,然後造成一堆問題。

Shoplify 的方向是 empower 營運單位,讓他們更容易創建分類。這包括從產品描述創建分類,對齊內部分類標準,再由垂直領域的 AI Agent 判斷。工程的變化帶動營運的變化,在新產品分類出現時,能立刻識別,這就是 DevOps 追求的事情呀。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The Go Ecosystem in 2025: Key Trends in Frameworks, Tools, and Developer Practices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8 期:OpenAI 發布 AI 瀏覽器 Atlas

OpenAI 最近發布 AI 瀏覽器,加上稍早的 Sora 2,在技術圈中引起一些討論。 我認為 OpenAI 嘗試將模型領域的優勢帶到應用面,但這也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家營利公司,而非研究單位(雖然現在沒人會把 OpenAI 當成研究單位了)。 🗞️ 熱門新聞 Dane Stuckey (OpenAI CISO) on prompt injection risks for ChatGPT Atlas Simon Willison 聊了他對 OpenAI Altas 的看法,主要是資安方面。 幾個點:1) 提示詞注入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沒有好解法;2) OpenAI 設計了登出模式與監視模式,讓使用者更容易意識到安全性。 在我看來第二點很重要,好設計應該要避免使用者犯錯,如果 AI 瀏覽器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執行,能避免掉很多麻煩的狀況,當然這意味著沒辦法自動購物。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7 期:n8n 在 C 輪募得 180m

現在新創企業已經離不開 AI 了。像 n8n 這樣的自動化工具,重新用 AI 話題包裝後,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募得鉅款;Postman 也需要在它的口號中,強調對 AI 的重要性。 我相信 AI 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我剛到新國家,對任何事情都不熟時,AI 給了我很多幫助。但市場的話題像一場無差別的風暴,每個公司都面對一支麥克風,麥克風傳出的經 AI 編輯過的聲音。 🗞️ 熱門新聞 n8n raises $180m to get AI closer to value with orchestration n8n C 輪募了 180M 美元,沒想到它可以這麼值錢。 基於 zapier 只有 5B 的估值,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