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ssue 第 14 期:Product Hunt 已死

近期台灣技術圈新聞應該要算 Vibe Coding,無獨有偶的是,HN 上也談到類似的議題:行銷跟技術的界線在哪?哪些東西可以包裝成商品販售,哪些則是應該要有基本的自我審核?


🗞️ 熱門新聞

Product Hunt is Dead

有位產品創辦人寫了篇 Blog,標題比較聳動:Product Hunt 已死。

我沒特別 Follow Product Hunt,只有偶爾看看,但看完還是五味雜陳。依照文中所說,當你在 Product Hunt 發布產品後,會有一堆人來跟你說需不需要買讚,這讓我想到以前書市買榜的例子。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行銷,只是對我來說,行銷跟欺騙還是兩回事。我比較不確定的是,假設今天換個場景,改為無傷大雅的善意謊言,我會同意嗎?


✨ 科技觀點

How to Lead in a Room Full of Experts

談技術領導力,最打動我的是這段:「執行語言:『我們在這個衝刺階段將系統穩定性優先於功能開發速度。這樣可以降低影響營收的使用者端停機風險。』 」

我忍不住回想,自己是不是也這樣跟人溝通呢?我能清晰告訴別人「應該要做什麼,為什麼做」嗎?如果不能,又是為什麼?我猜大多是因為我習慣迴避衝突,傾向妥協,然而一味的妥協只會讓大家都不開心,問題也沒有解決。

每次看這類文章,最後都會提醒自己,勇氣很重要,至少還是要面對問題。

Pulling an Inverse Conway Maneuver at Netflix

談 Netflix 對康威定律的觀察,還有組織設計。

DevOps 的本質是康威定律,近期跟一些朋友交流,也會聊到工具真的不重要(文中提到 Netflix 用了 20 幾個工具),如何建立 DevOps 的意識才是重點。Otel 的願景就很 DevOps,他們不只是給你函式庫,也會教你如何讓溝通更順利。

實務上我沒那麼贊成由團隊主導工具選型,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有一套約定慣例,對降低溝通成本真的很有幫助。

The XY Problem

無意中看到還有個網站專門介紹 XY 問題。

所謂 XY 問題,是提問時你會講自己想要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實際問題。這會浪費問答雙方很多時間。我曾遇過問我如何設定 VM,但結果只是要安裝個不用 VM 也能裝的東西。

有點好奇 KPI 是不是 XY 問題的另一種展現?例如明明要提高 MAU,給出的 KPI 是交付 AI 產品。


📌 工程實務

Fixed Hugo alias noindex bug

看到個很有趣的狀況,Google 可能會不索引 Hugo 有別名的頁面。

當使用者設置 alias 時,Hugo 會創建一個頁面,然後用 meta refresh 重新導向 canonical 頁面,同時標註別名頁是 noindex。有趣的點就在這,依照文中的實驗,Google 不只依照指示不索引該別名頁,連標準頁面都不會索引。

這個如果是真的,難道不會變成一個攻擊點嗎?但因為 Google 也沒講他們會怎麼處理,只能說,如果你用 Hugo 有類似狀況,可以考慮升版或拿掉 alias 看看。

I think “agent” may finally have a widely enough agreed upon definition to be useful jargon now

Simon Willison 也同意 Agent 的定義是「以循環執行工具來達成目標 」。

作為對比,他舉了 OpenAI 的例子:「能獨立為你工作的 AI 系統 」,聽起來確實不是個好定義,我知道該怎麼建立一個在 For Loop 中用 LLM 調用 Tool 的系統,但「獨立工作」可就模糊多了。

How to Name Your Metrics

Otel Naming Practice Part 3,如何命名你的指標。

不得不說 Otel 的技術文章寫得真好,例如 kubelet_volume_stats_used_bytes 這樣的命名,的確會讓聚合跟維護變得更困難。Prometheus 的命名大多就是這樣。

文中還附有遷移指引,很值得參考。

Be careful with Go struct embedding

看到 HN 在討論 Go 的 Embedding 是不是個好設計。

主要問題是,當你將結構 Embedding 到另一個結構時,假設兩個結構有同名稱欄位,如果沒有顯式要用哪個,預設會用淺層的結構欄位。

原則上,我同意它是個反模式,從使用者角度,幾乎不太可能分辨出用到的欄位是哪個結構。既然這是個反模式,為什麼會存在呢?我猜是因為方便實作組合,從我的角度來說,如果加個 lint 能在重複時要求顯式處理會好些。

平常在處理 DAO 或 DTO 時還是很有用啦,畢竟 DTO 很常出現跟 Entity 只差一兩個欄位的情況,這時直接嵌入在反序列化時簡單很多。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8 期:OpenAI 發布 AI 瀏覽器 Atlas

OpenAI 最近發布 AI 瀏覽器,加上稍早的 Sora 2,在技術圈中引起一些討論。 我認為 OpenAI 嘗試將模型領域的優勢帶到應用面,但這也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家營利公司,而非研究單位(雖然現在沒人會把 OpenAI 當成研究單位了)。 🗞️ 熱門新聞 Dane Stuckey (OpenAI CISO) on prompt injection risks for ChatGPT Atlas Simon Willison 聊了他對 OpenAI Altas 的看法,主要是資安方面。 幾個點:1) 提示詞注入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沒有好解法;2) OpenAI 設計了登出模式與監視模式,讓使用者更容易意識到安全性。 在我看來第二點很重要,好設計應該要避免使用者犯錯,如果 AI 瀏覽器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執行,能避免掉很多麻煩的狀況,當然這意味著沒辦法自動購物。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7 期:n8n 在 C 輪募得 180m

現在新創企業已經離不開 AI 了。像 n8n 這樣的自動化工具,重新用 AI 話題包裝後,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募得鉅款;Postman 也需要在它的口號中,強調對 AI 的重要性。 我相信 AI 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我剛到新國家,對任何事情都不熟時,AI 給了我很多幫助。但市場的話題像一場無差別的風暴,每個公司都面對一支麥克風,麥克風傳出的經 AI 編輯過的聲音。 🗞️ 熱門新聞 n8n raises $180m to get AI closer to value with orchestration n8n C 輪募了 180M 美元,沒想到它可以這麼值錢。 基於 zapier 只有 5B 的估值,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