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Issue 第 5 期:OpenAI 的企業文化

我一直都喜歡看科技公司的願景與文化,原因是,我想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又是用什麼方式打造它。願景通常在官網都會有,但想要知道文化,只能聽內部人講講了。

Palantir 前陣子因為它不同於矽谷的文化,而引起很多討論。受此影響,前 OpenAI 的員工在離職創辦公司後,也發文談論他所見到的 OpenAI。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們幾乎沒有資金困擾,想的都是如何打造出色的 AI 模型。


🗞️ 熱門新聞

Reflections on OpenAI

前員工談 OpenAI 的內部文化。

讀起來最大的感觸是,有些價值觀、觀點、實踐,只有在世界級的公司跟資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來。讓每個團隊各自為政,看誰能端出最好的成果,這對新創(特別是沒拿創投)實在太奢侈了。

我相信這種經歷會變成是「可以帶著走的饗宴」,那種衝擊也是最寶貴的。

AI Open Source Productivity

METR 前陣子發了一篇研究,說使用 AI 工具後,開發時間反而增加 19%。這篇談到一些假設跟因素。

整篇討論很有意思,像是排除了用錯模型的可能,我只能說量測生產力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文中還有提到,雖然開發時間沒降低,但是閒置時間增加了,這倒是好事,另外就不知道對品質是否有影響?


✨ 科技觀點

I'm Done With Social Media

很推薦經營內容的人看這篇「我不用社群媒體了」,應該很有共鳴 :)

自己贊同的點「我覺得是時候發揮我的長處,而不是試圖讓自己適應一種我從未感到舒適的格式。」「RSS 可能是我們目前擁有的最棒且最純粹的技術 」「事實上,我已經敲打這篇文章的草稿好幾個月了,試圖理清我對此的感受。 」

最後講到不用 Substack 的原因也跟我很像,他們技術跟產品的打磨(相較以前)有越來越好的趨勢,但整體始終讓我不放心 :p

The Who Cares Era

這篇「誰在乎的時代」講說內容貶值的現象(希望我沒理解錯),有點激進,但也有些值得細想的點。

創作者經濟可能是對「內容貶值」這話題最敏感的領域,LLM 出現後,大家在問創作還有沒有意義,經濟面上是在說內容是否會貶值到不值得投入。

我在想的是,內容貶值不是從現在才開始,古騰堡發明印刷機,是不是會讓內容貶值呢?攝影的出現呢?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談的就是這個話題。

Google | Acquired Podcast

Podcast 的逐字稿,談 Google 的商業故事。

雖然看過相關故事幾次,但每次看還是有新收穫。Google 剛起家時,曾跟 Excite 談技術授權,結果因為 Google 效果太好,用戶停留時間太短,Excite 不想用他們家技術。

這就是商業模式跟產品不匹配的例子,Google 可以說發明了新的模式。

How Duolingo Build Product 10x Faster with AI

Duolingo CPO 的訪談。

兩個點可以想,首先是廣告業務,說服自己的過程很有意思。先是用 A/B 測試來確認廣告是中性的,不會影響使用者,接著再優化 UX,只在完課後展示廣告,再接著,有使用者提出想付費去除廣告,因此有了訂閱付費功能。

我真的很好奇他怎麼會覺得論述沒有矛盾。不會影響使用者,那人家為什麼願意付費去除廣告呢?

另個點是留存率,用了遊戲化設計的原則,這點倒是很好,我沒想過 Streak 是個關注重點,難怪最近有看到一些 SaaS 使用類似的設計。


📌 工程實務

GitHub Next | Continuous AI

AI 的一種應用情境:持續性 AI。

文中指的是用 AI 強化 workflow 的例子,例如自動 PR Review、自動文件化、自動補全等等。這個字的用法很有 GitHub 的風格,畢竟他們的關注點是 CI/CD。

我自己是真的很需要一個 AI 助手來幫忙整理訊息源就是。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Amazon VPCs

如果你也對 AWS VPC 是什麼覺得困惑,那可以看看這篇。

「Amazon 需要的是一種方法,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私有網路,但這個網路是在 AWS 內部。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帶著自己的 IP 位址,而不會與其他人的 IP 位址發生衝突。 」

原理有點像網路版的 Virtual memory?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good system design

這篇談系統設計寫超好。有些現在沒讀懂,存起來慢慢看。

例如這點「事實上,複雜系統通常反映出缺乏良好設計。」可能要搞砸過一些事情才能體會。

我以前在做電商產品時,曾經想要在系統引入 Rollback 機制,當系統出問題時,能保持事務特性。當時的 Manager 跟我說失敗就讓它失敗,留個紀錄就是了,不要 Rollback,重要的是 Deterministic。我們的產品不是高流量產品,而且我們還有客服部門,能替客戶處理問題。很久後,我發現 Amazon 也是這樣幹的。

要保持系統簡單是件很困難的事。

Repeat Yourself

你聽過 DRY(Don't Repeat Yourself) 原則嗎?我非常建議再讀讀這篇。

內文提到很多 DRY 的問題,最認同的點是:「重複遠比錯誤的抽象來得便宜。」Martin Fowler 在 Refactor 說重複的程式碼是 Bad Smell,但那是在重構階段呀,何況這是在能找到正確的抽象的前提下。

DRY 大概是我最不鼓勵的原則了,我這輩子處理過最棘手的 Legacy Code 就是把所有東西都抽成 Functional Style,然後到處注入。

Prioritizing Technical Debt

這篇談「處理技術債的優先順序」,還給出了決策矩陣。

內文的要點大致是「盡可能把技術債翻譯成商業價值」,然後用開發功能的角度來看待。我這幾年大多也是這樣做的。

只是有時候會有困惑,這樣真的對嗎?這本質上把技術問題變成政治問題,例如你知道沒做去識別化,可能的風險是資料洩漏時的法律責任,但這真的需要「翻譯」嗎?有時候就是別人對你不夠信任,或者是別人有其他想做的事情而已。

我得說自己不會照文章決策,可是這套說法拿來說服別人還是行的,應該吧。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8 期:數位時代的遷徙自由

以前在開發內容平台產品時,常常想,如果有天我們的使用者要離開平台,他們擁有自由嗎?在現代,數位創作者有點像是佃農,替平台生產內容,可是因為數位落差,他們沒有移動的能力。 隨著時代進步,法規應該要與時俱進,這期選了數位部的公告草案,告訴我們科技與制度可以如何相輔相成。 另外,從本期開始,加入了目錄大綱,希望讓讀者閱讀時能更容易在不同議題間切換。 🗞️ 熱門新聞 社交資料可攜權與互通性 在唐鳳那看到這則消息,最近衛城出版編輯的帳號被無預警停權,引發討論,我自己也常常焦慮,當使用這些便利的平台服務時,我們是不是交出一些沒意識到的權利? 身為個人,可行的策略是,在發布內容到平台前,先保留一份在自己手中,但這其中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數位選擇法案》讓我理解到,創作者有機會在一個更好更平等的環境下創作。 我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一天。 I gave the AI arms and legs – then it rejected me 在 HN 上看到的新聞,有名開發者發現自己的函式庫被用在 Claude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7 期:從 GitHub Spark 看 Prompt 工程

近期開始有人建議用 Context Engineering 來取代 Prompt Engineering,的確相較於 Prompt,Context 是更精確的用詞。前一期也提到,當 Duolingo 的 CEO 被問到 AI 是否只是模型套皮時,他也說模型一定有影響,但更多是關乎你的 Context。 那麼,業界現在是如何看待 Prompt 的呢?Github Spark 跟 V0 的例子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 🗞️ 熱門新聞 Using GitHub Spark to reverse engineer GitHub Spark GitHub Spark 最近推出公開預覽,讓你可以用 prompt 直接開發應用。 作者用逆向工程,找出 Spark 的 system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6 期:Duolingo CEO 看 AI 與遊戲化

現在是 AI 時代,大家都在想怎麼讓自己的產品跟 AI 掛勾,但具體要怎麼做呢?背後的思考有哪些?Duolingo 給出他們自己的觀點。 例如,現在的產品是否只是 AI 套皮,你接收使用者的問題,套上自己的提詞後,拿去給 OpenAI,要它回答你?在現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選擇哪個模型會有差嗎?AI 能帶來新用戶與新營收嗎?等等。 另外本週也選了一篇少數派的文章,談 AI 對 RSS 的影響,對 RSS 未來方向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 🗞️ 熱門新聞 Duolingo CEO Luis von Ahn wants you addicted to learning Duolingo CEO 專訪,相當紮實,推薦閱讀。 「對我們來說,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4 期:Canonical 的面試經驗

這星期看了比較多職涯相關的內容,最讓我驚訝的是 Canonical 的面試流程,當我分享這則新聞後,有更多朋友紛紛補充他們的面試經驗:需要經歷三個 Tier,每個 Tier 都有三關,而內容甚至還包括問人選「高中成績」與「大學生活」。 我很難想像一家做 Linux 發行版的公司,會如此草率對待人選,這讓我對他們家的產品有了很大的問號。 🗞️ 熱門新聞 My experience with Canonical's interview process 這是一篇 Canonical 的面試經歷(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Canonical,就是開發 Ubuntu 的公司)。 整個過程讓人非常驚訝,甚至還需要人選回答「高中成績」,而在面試中做筆記居然是扣分項。我看完後有股移除 Ubuntu 的衝動。真的太扯啦。 What happens when engineers work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