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VirtualBox 開啟實體硬碟中的 Windows

如果用 Linux 當開發環境,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因為一般企業使用的管理系統沒有 Linux 版本,導致有些操作必須使用 Windows 來完成。對於大部分的應用來說,在 VirtualBox 內安裝 Windows 可能就能解決,問題是,通常 VirtualBox 的 Windows 都是由工程師自行安裝,不是正式授權;再來,在 VirtualBox 內安裝 Windows,意味加上原來預設的 Windows,硬碟內要有兩套 Windows,這真的讓人很難接受,一套已經很佔空間了,居然還要兩套?

於是我有個想法,要是 VirtualBox 可以用實體空間來開機的話,就能直接在 VirtualBox 執行原本配置的系統,如此一來,可以用 IT 已經安裝好的授權軟體不說,也省掉了後續資料交換的麻煩。Google 後發現還真的有這種應用,當然馬上試試看。

列出分區

首先因為是使用硬碟的資料,我們需要確認 Windows 安裝在哪個 Partition,使用 fdisk -l 列出所有 Partition 的狀態

ken:~$ sudo fdisk -l /dev/nvme0n1
Disk /dev/nvme0n1: 119.2 GiB, 128035676160 bytes, 250069680 sectors
Units: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label type: gpt
Disk identifier: 664C31C9-8F24-4D89-B16A-426FDCDBB716
Device             Start       End   Sectors  Size Type
/dev/nvme0n1p1      2048    534527    532480  260M EFI System
/dev/nvme0n1p2    534528    567295     32768   16M Microsoft reserved
/dev/nvme0n1p3    567296 111706111 111138816   53G Microsoft basic data
/dev/nvme0n1p4 248020992 250068991   2048000 1000M Windows recovery environment
/dev/nvme0n1p5 111706112 112504831    798720  390M Linux filesystem
/dev/nvme0n1p6 112504832 144502783  31997952 15.3G Linux swap
/dev/nvme0n1p7 144502784 248020991 103518208 49.4G Linux filesystem

可以看到 Windows 的資料位於 dev/nvme0n1

創建 VMDK 檔

接著,為了讓 VirtualBox 可以從實體硬碟開機,我們需要建立 vmdk 檔來表示實體硬碟。使用 VirtualBox 指令

ken:~$ sudo VBoxManage internalcommands createrawvmdk -filename ~/vmdk/windows_10.vmdk -rawdisk /dev/nvme0n1p1
RAW host disk access VMDK file /home/ken/vmdk/windows_10.vmdk created successfully.

創建虛擬機

再來,開啟 VirtualBox,用剛剛建好的 vmdk 檔來開機

這邊要注意,雖然我們的系統安裝在 SSD,使用的是 NVMe,但 VirtualBox 的 NVMe 似乎有問題,因此這邊選擇用 SATA

前面看到 nvme0n1 開頭是 EFI,因此記得要 Enable EFI

啟動虛擬機

設定都完成後,只要開啟 Virtual Machine,應該能看到 GRUB 的畫面,選擇 Windows Boot Manager,進入 Windows,完工。

小結

使用 VirtualBox 開啟 Windows 後,就能省掉很多資料交換的麻煩,但畢竟是 Virtual Machine,使用上不比 Native,可能會有些狀況;另外,我電腦的 Windows 跟 Ubuntu 開機都安裝在 SSD,要用 EFI 從 dev/nvme0n1 開機,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將兩個系統切開,免得不小心開到 Ubuntu,造成資料損壞。

Reference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2 期:Google 發布 Nano Banana Pro

最近大新聞要算 Cloudflare 出問題,以及 Google 發布新的 AI 模型。新的 Nano Banana Pro 不管在一致性還是文字呈現,都出乎意料地好。如果 Google 真的能在這場 AI 大戰中笑到最後,這一定會成為商業競爭的經典案例。 🗞️ 熱門新聞 How we’re bringing AI image verification to the Gemini app Google 幾天前發布的 AI 模型太強了,各種錦上添花的稱讚就不說了,在 Simon Willison 的 Blog 看到,Google 設計出防偽機制,避免假圖到處跑。 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成的內容中,插入人眼不可辨識的 SynthID,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The Go Ecosystem in 2025: Key Trends in Frameworks, Tools, and Developer Practices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