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Google 開發的靜態強型別、編譯型、並發型,具垃圾回收的程式語言。由 Robert Griesemer、Rob Pike 和 Ken Thompson 設計。被稱為雲端時代的 C 語言。

Go

模組間的解耦合:發佈/訂閱模型

Observer Pattern 是物件導向常用的架構,例如多個 Chart 與單一 Data Source 的互動,就可以使用 Observer Pattern 設計,好避免資料不同步的問題。而且 Observer Pattern 可以切開 Subject 跟 Observer,讓個別模組的功能更明確,修改副作用更小。 Golang 的哲學是簡單,語言上更強調小元件的延展與復用,例如使用組合取代繼承,使用 Goroutine 取代 Thread 等。本文會講解怎麼使用 channel 來實現 Observer Pattern,或者更現代的說法,實現 Publish/Subscribe 的架構,來建構彼此獨立的模組。 Introduce Observer Pattern 先來對 Observer Pattern 做個解說。

By Ken Chen

Web

一種更緊湊的數據格式:Protobuf 入門

Protocol buffers,簡稱 Protobuf,是由 Google 設計的結構化序列化資料技術。對網路應用來講,常常需要在不同的伺服端、客戶端之間交換資料,這些資料格式有 XML、JSON 等等之類。XML 特點是完整,便於記載更多的 meta data,但格式複雜,需要更強的效能來解析,傳輸時也需要更多頻寬;而 JSON 是 JavaScript 用於表示物件的語法,相對 XML 來得簡潔,隨著 JavaScript 普及,也變成現在常用的輕量級資料交換格式。 儘管 XML 跟 JSON 在當前網路應用中已經相當常見,但用不同語言開發的伺服端程式,都需要分別實現自己語言的 XML 或 JSON 解析,同時,這些格式定義也是團隊協作的痛點。假設 A 團隊開發某支應用,

By Ken Chen

Go

訊息的處理架構:路由與中間層模式

進行後端程式開發時,常會使用到 Golang 的 http 標準庫。例如要對某個 URL 進行處理時,會用到 http.Handle("/foo", fooHandler)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 http 庫,就需要使用大量的 if else 來對 URL 判斷,大幅降低程式碼可讀性。http 庫對 URL 進行 function 註冊的設計模式,不僅可以使用在後端開發,也能應用於更普遍的情境。對於要對同類型資訊進行不同處理的例子,都可以使用這個設計模式。 本文會用 Golang 來開發一個類似 http middleware 的程式,處理自訂的訊息格式,藉由這過程,也順便走一次 http 庫的路由設計原理。 Build a

By Ken Chen

Go

Go 命令行工具初體驗:使用標準包開發

最初是在社群活動時接觸到 Golang,前陣子換工作後,新的產品團隊也是使用 Golang 來開發產品,在接觸新語言時覺得有些地方很有意思,好像能看到某種程式語言的變遷,或者說開發方向之類?跟常見的物件導向語言不同,Golang 不強調物件,而且帶有一些函式編程的特色,如果說 C++ 是替 C 補上物件導向的環節,那 Golang 更像是 C 語言的現代版。 本篇會簡單介紹如何使用 Golang 來開發一個簡單的命令行工具。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微服務開發的情境,開發者需要頻繁在開發環境中啟動或關閉微服務,這時它會需要一個工具,能依照需求啟動各個微服務,通常在 Linux,我們會使用 shell script 來做這件事;如果是 Windows,則會使用 power shell 或 batch file;更正式的生產環境,可能會採用容器調度工具。Golang 由於具有跨平台的特性,也可以用在這個情境中。 Install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