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 SMTP:以 Python 為例

從零開始的 SMTP:以 Python 為例

這陣子在重溫 SMTP,想說拿 Gmail 來測試,看看能不能從底層刻出一個簡單的 SMTP Client。沒有其他目的,本文會使用 Python 當範例,一步步實現 SMTP 協議。

Set Gmail

既然是用 Gmail,就要先把 Gmail 設定好。因為安全性的因素,Gmail 會管控部分應用程式,不讓它們登入,很不幸的,我們自己寫的 Python Script 就是所謂的低安全性應用程式。因此在測試前請先到 Google 設定頁面中開啟「允許低安全性應用程式」,測試完後再改回去。

Create a SSL Socket

在寫 Code 前,要先知道 Server 的位置跟 Port,參考 Gmail 頁面的說明

知道 SMTP 的 Server 是 smtp.gmail.com,SSL port 是 465。

創建一個 Socket,用來發送 SMTP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sl
import smtplib
import base64

mailserver = "smtp.gmail.com"
mailport = 465

context = ssl.create_default_context()

client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clientSocket.connect((mailserver, mailport))
clientSocket = context.wrap_socket(clientSocket, server_hostname=mailserver)

ssl 是用來加密,如果沒有加密,等於將自己的機密資訊暴露在網路上,現在比較正式的應用都會要求加密。如果沒有用 ssl 就要使用 tls,否則無法連線。

執行 connect 後,host 會跟 server 握手,雙方的連線就完成了。

Hello and Login

SMTP 的 Command 可以參照 RFC 821,連線相關的指令是 HELO 跟 AUTH LOGIN,前者用來通知身分,後者用來登入,記得要用 \r\n 結尾

recv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
if recv[:3] != '220':
    print("22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heloCommand = 'HELO Ken\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helo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heloCommand = 'AUTH LOGIN\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helo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如果前面的操作都順利,應該會收到 server 的回覆

220 smtp.gmail.com ESMTP d6sm6677367pju.8 - gsmtp
250 smtp.gmail.com at your service
334 VXNlcm5hbWU6

後面 334 是等待客戶端輸入,VXNlcm5hbWU6 是經過 base64 編碼後的 username:,簡單講,Gmail 在等登入資訊。

同樣將登入的帳號密碼編碼後傳送給 Gmail

clientSocket.send(base64.b64encode("account".encode()))
clientSocket.send("\r\n".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clientSocket.send(base64.b64encode("password".encode()))
clientSocket.send("\r\n".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得到回應

334 UGFzc3dvcmQ6
235 2.7.0 Accepted

看到 Accepted 代表登入成功。

Send Mail

到這裡就可以開始寫信了,使用 MAIL FROM: 標明寄件人,使用 RCPT TO: 標明收件人

mailCommand = "MAIL FROM: <sender[@gmail.com](mailto:[email protected])>\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mail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mailCommand = "RCPT TO: <[[email protected]](mailto:[email protected])>\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mail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寄件人跟收件人填自己的帳號。

接著用 DATA 表示信件內容

dataCommand = 'DATA\r\n'.encode()
print(dataCommand)
clientSocket.send(data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354':
    print('data 354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收到

354  Go ahead d6sm6677367pju.8 - gsmtp

表示 Server 等著接收信件內容,這時可以填入正文。正文結尾要用 .\r\n

message = 'Hello, world\r\n.\r\n'
clientSocket.send(message.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end msg 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Gmail Server 就會幫忙寄出這封 SMTP 報文。

Quit

完成後,不要忘記結束跟 Server 的連線,使用 QUIT

quitCommand = 'QUIT\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quit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21':
    print('quit 221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打開 Gmail,看看成果

小結

簡單用 Python 跑一次 SMTP 的流程,其實就是不斷寫進各種指令,看看會吐什麼出來,好像有點造輪子的感覺?這類基礎打磨好,對熟悉網路通訊協議很有幫助。如果只是要寫應用,Python 有提供 smtplib,可以 call method 直接搞定。或者不一定要用 Python,直接用 telnet 跟 Server 連線也是個方式。

Reference

Read more

OAuth 2.0 的身份認證:OpenID Connect

OAuth 2.0 的身份認證:OpenID Connect

OAuth 2 讓網路服務可以存取第三方的受保護資源,因此,有些開發者會進一步利用 OAuth 2 來進行使用者認證。但這中間存在著一些語義落差,因為 OAuth 2 當初設計目的是「授權」而不是「認證」,兩者關注的焦點會有些不同。OpenID Connect 是基於 OAuth 2 的一套身份認證協定,讓開發者可以在 OAuth 2 授權的基礎上,再加入標準的認證流程。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說明授權跟認證的場景有何差異,並講解 OpenID Connect 如何滿足認證需求。 因為 OpenID Connect 是建構在 OAuth 2 的基礎上,我會假設這篇文章的讀者已經知道 OAuth 2 的組件與流程,如果你不熟悉,可以先閱讀另外兩篇文章 * OAuth 2.0:

By Ken Chen
更好的選擇?用 JWT 取代 Session 的風險

更好的選擇?用 JWT 取代 Session 的風險

因為 HTTP 是無狀態協定,為了保持使用者狀態,需要後端實作 Session 管理機制。在早期方式中,使用者狀態會跟 HTTP 的 Cookie 綁定,等到有需要的時候,例如驗證身份,就能使用 Cookie 內的資訊搭配後端 Session 來進行。但自從 JWT 出現後,使用者資訊可以編碼在 JWT 內,也開始有人用它來管理使用者身份。前些日子跟公司的資安團隊討論,發現 JWT 用來管理身份認證會有些風險。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比較原本的 Session 管理跟 JWT 的差異,並說明可能的風險所在。 Session 管理 Session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需要管理?我們可以從 HTTP 無狀態的特性聊起。所謂的無狀態,翻譯成白話,就是後面請求不會受前面請求的影響。想像現在有個朋友跟你借錢,

By Ken Chen

Goroutine 的併發治理:掌握生命週期

從併發的角度來看,Goroutine 跟 Thread 的概念很類似,都是將任務交給一個執行單元來處理。然而不同的是,Goroutine 將調度放在用戶態,因此更加輕量,也能避免多餘的 Context Switch。我們可以說,Go 的併發處理是由語言原生支援,有著更好的開發者體驗,但也因此更容易忘記底層仍存在著輕量成本,當這些成本積沙成塔,就會造成 Out of Memory。這篇文章會從 Goroutine 的生命週期切入,試著說明在併發的情境中,應該如何保持 Goroutine 的正常運作。 因為這篇講的內容會比較底層,如果對應用情境不熟的人,建議先看過同系列 * Goroutine 的併發治理:由錯誤處理談起 * Goroutine 的併發治理:值是怎麼傳遞? * Goroutine 的併發治理:管理 Worker Pool 再回來看這篇,應該會更容易理解。 Goroutine 的資源使用量 讓我們看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現在同時開

By Ken Chen

Goroutine 的併發治理:管理 Worker Pool

併發會需要多個 Goroutine 來同時執行任務,Goroutine 雖然輕量,也還是有配置成本,如果每次新的任務進來,都需要重新建立並配置 Goroutine,一方面不容易管理 Goroutine 的記憶體,一方面也會消耗 CPU 的運算效能。這時 Worker Pool 就登場了,我們可以在執行前,先將 Goroutine 配置好放到資源池中,要用時再調用閒置資源來處理,藉此資源回收重複利用。這篇文章會從 0 開始建立 Work Pool,試著丟進不同的場景需求,看看如何實現。 基本的 Worker Pool Worker Pool 的概念可以用這張圖來解釋 Job 會放在 Queue 中送給 Pool 內配置好的 Worker,Worker 處理完後再將結果送到另一個 Queue 內。因為這是很常見的併發模式,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