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 SMTP:以 Python 為例

從零開始的 SMTP:以 Python 為例

這陣子在重溫 SMTP,想說拿 Gmail 來測試,看看能不能從底層刻出一個簡單的 SMTP Client。沒有其他目的,本文會使用 Python 當範例,一步步實現 SMTP 協議。

Set Gmail

既然是用 Gmail,就要先把 Gmail 設定好。因為安全性的因素,Gmail 會管控部分應用程式,不讓它們登入,很不幸的,我們自己寫的 Python Script 就是所謂的低安全性應用程式。因此在測試前請先到 Google 設定頁面中開啟「允許低安全性應用程式」,測試完後再改回去。

Create a SSL Socket

在寫 Code 前,要先知道 Server 的位置跟 Port,參考 Gmail 頁面的說明

知道 SMTP 的 Server 是 smtp.gmail.com,SSL port 是 465。

創建一個 Socket,用來發送 SMTP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sl
import smtplib
import base64

mailserver = "smtp.gmail.com"
mailport = 465

context = ssl.create_default_context()

client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clientSocket.connect((mailserver, mailport))
clientSocket = context.wrap_socket(clientSocket, server_hostname=mailserver)

ssl 是用來加密,如果沒有加密,等於將自己的機密資訊暴露在網路上,現在比較正式的應用都會要求加密。如果沒有用 ssl 就要使用 tls,否則無法連線。

執行 connect 後,host 會跟 server 握手,雙方的連線就完成了。

Hello and Login

SMTP 的 Command 可以參照 RFC 821,連線相關的指令是 HELO 跟 AUTH LOGIN,前者用來通知身分,後者用來登入,記得要用 \r\n 結尾

recv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
if recv[:3] != '220':
    print("22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heloCommand = 'HELO Ken\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helo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heloCommand = 'AUTH LOGIN\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helo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如果前面的操作都順利,應該會收到 server 的回覆

220 smtp.gmail.com ESMTP d6sm6677367pju.8 - gsmtp
250 smtp.gmail.com at your service
334 VXNlcm5hbWU6

後面 334 是等待客戶端輸入,VXNlcm5hbWU6 是經過 base64 編碼後的 username:,簡單講,Gmail 在等登入資訊。

同樣將登入的帳號密碼編碼後傳送給 Gmail

clientSocket.send(base64.b64encode("account".encode()))
clientSocket.send("\r\n".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clientSocket.send(base64.b64encode("password".encode()))
clientSocket.send("\r\n".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得到回應

334 UGFzc3dvcmQ6
235 2.7.0 Accepted

看到 Accepted 代表登入成功。

Send Mail

到這裡就可以開始寫信了,使用 MAIL FROM: 標明寄件人,使用 RCPT TO: 標明收件人

mailCommand = "MAIL FROM: <sender[@gmail.com](mailto:[email protected])>\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mail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mailCommand = "RCPT TO: <[[email protected]](mailto:[email protected])>\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mail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寄件人跟收件人填自己的帳號。

接著用 DATA 表示信件內容

dataCommand = 'DATA\r\n'.encode()
print(dataCommand)
clientSocket.send(data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354':
    print('data 354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收到

354  Go ahead d6sm6677367pju.8 - gsmtp

表示 Server 等著接收信件內容,這時可以填入正文。正文結尾要用 .\r\n

message = 'Hello, world\r\n.\r\n'
clientSocket.send(message.encode())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50':
    print('end msg 250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Gmail Server 就會幫忙寄出這封 SMTP 報文。

Quit

完成後,不要忘記結束跟 Server 的連線,使用 QUIT

quitCommand = 'QUIT\r\n'.encode()
clientSocket.send(quitCommand)
recv1 = clientSocket.recv(1024).decode()
print(recv1)
if recv1[:3] != '221':
    print('quit 221 reply not received from server.')

打開 Gmail,看看成果

小結

簡單用 Python 跑一次 SMTP 的流程,其實就是不斷寫進各種指令,看看會吐什麼出來,好像有點造輪子的感覺?這類基礎打磨好,對熟悉網路通訊協議很有幫助。如果只是要寫應用,Python 有提供 smtplib,可以 call method 直接搞定。或者不一定要用 Python,直接用 telnet 跟 Server 連線也是個方式。

Reference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2 期:Google 發布 Nano Banana Pro

最近大新聞要算 Cloudflare 出問題,以及 Google 發布新的 AI 模型。新的 Nano Banana Pro 不管在一致性還是文字呈現,都出乎意料地好。如果 Google 真的能在這場 AI 大戰中笑到最後,這一定會成為商業競爭的經典案例。 🗞️ 熱門新聞 How we’re bringing AI image verification to the Gemini app Google 幾天前發布的 AI 模型太強了,各種錦上添花的稱讚就不說了,在 Simon Willison 的 Blog 看到,Google 設計出防偽機制,避免假圖到處跑。 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成的內容中,插入人眼不可辨識的 SynthID,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The Go Ecosystem in 2025: Key Trends in Frameworks, Tools, and Developer Practices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