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開發環境架設:使用 CodeLite

很久沒寫 C++ 了,上次是一年多前的事,當時為了在專案中使用 TDD 開發,套用 CppUTest 當 Unit Test Framework,而這套 Framework 就是用 C++ 寫的。最近工作上又需要用到 C++ 當底層資源,環境重架之餘,順手紀錄一下歷程。

原本的開發環境是 Windows 7 + uVision,使用 C 來開發 MCU。為了導入 TDD,需要在 Local 端有編譯執行的能力,考量到資源開放性,選擇用 cygwin 來執行 GNU,同時選擇當時資源豐富的 VSCode 做為編輯器。如果現在重選的話,可能會直接使用 Ubuntu 的 GNU,搭配 STM32CubeMX 自動生成 Makefile 來編譯,不論是自由度還是效能都較好,而且沒有後面 cygwin 一系列踩坑問題,But,人生就是這個 But,當時我不知道 cygwin 有這麼多坑。

由於現在工作的開發環境會用 Windows 10,仍然需要找個在 Windows 下的編譯執行工具,同時也希望是 cross-platform,無論 IDE 有多好,如果不能 cross-platform,不利於現在變動頻繁的開發環境與挑戰(想想看,原本用 .NET 全家餐用得好好的,結果開發環境變 Linux,又要重新用一套 IDE,而且你可能已經在原本的 IDE 上自行整合一些套件了)。現行的幾款 C++ IDE 有 CodeLite、Eclipse、CLion、Dev-C++、Visual Studio。由於我不想為 C++ 重新編寫 Makefile,不考慮 VSCode、Notepad++ 等 Editor;Dev-C++ 跟 Visual Studio 因為無法跨平台也劃掉;CLion 是 JetBrains 開發的 IDE,據說相當優秀,是很多人的首選,但我只需要開發小程式,用付款軟體太麻煩,劃掉;Eclipse 通常開發 Java 比較多,而且吃的資源有點兇,因此最後選用 CodeLite 來開發。

如果你是習慣使用 Visual Studio 的 Windows 開發者,不用懷疑,直接用 Visual Studio;如果你想在工作上選擇一款 cross-platform,CLion 是你的好夥伴;如果你只是想簡單寫點程式來驗證概念,也許可以跟我一樣用 CodeLite。

Install MinGW

CodeLite 底層推薦用 MinGW 中的 GNU toolchain 來編譯,如果對象平台是 Windows,也可以使用 Visual C++,因為 WIN 10 有 WSL 可以執行 Linux Binary File,使用 MinGW 就能滿足需求了。

MinGW 是一套 Windows 下的開發環境,讓 Windows 的開發者也能使用 GNU 等 Linux 工具。要安裝 MinGW,到 MinGW 官網下載安裝程式

安裝時,在 Basic Setup 中選擇 mingw32-base-bin、mingw32-gcc-g++-bin、msys-base-bin

安裝完後,要將執行檔路徑加入環境變數,讓 CodeLite 能抓到底層。打開控制台\系統及安全性\系統,選擇[進階系統設定],點選[環境變數]

在系統變數中,編輯 Path

將 C:\MinGW\bin 加入 Path 中。

Install CodeLite

接著來安裝 CodeLite,到官網下載安裝檔,官網上可以看到 CodeLite 主要支援三款語言:C++、php、node.js,主要 TA 是放在後端上

下載,解壓縮,執行,一路安裝精靈到結束,沒難度。

Configure CodeLite

首次執行 CodeLite 時,先用 Setup Wizard 設定環境,開發的環境先用 C/C++

如果前面有成功安裝 MinGW 跟 g++,這邊選擇 Compiler 時就會看到

Test Example

設定完後,用 CodeLite 來寫一支簡單的 C++,確認功能正常。先建立工作空間,在工作空間點右鍵,加入新專案

選擇用 g++ 的 Console Template

CodeLite 會套用範本長出基本檔案

CPPWorkspace
├-- Test1
    ├-- src
        ├-- main.cpp

打開 main.cpp,查看內容

#include <stdio.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由於這是 C,將它改成 C++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std::cout << "Hello testing...";
    return 0;
}

來建置並執行程式,先在導覽列選擇 Build > Clean Project ,把舊的檔案(如果有的話)清空,選擇 Run 來建置執行

程式執行完成,開發環境建好啦!

小結

整個執行下來,最麻煩的不是軟體操作,而是一開始要選用哪個 IDE。原本想依照平常的開發環境,選用 VSCode,但因為需要 Compiler,又不想用 cygwin,只好研究 VSCode 跟 WSL 的串法,真的串起來後又發現自己不想寫 Makefile,只好回去選別的 IDE。

也想說是不是直接用 cl 來編譯,但查詢 VSCode 的文件後,發現

Start VS Code from the Developer Command Prompt

To use MSVC in VS Code, you must start VS Code from a Developer Command Prompt for Visual Studio. An ordinary Windows command prompt, or a Bash prompt, does not have the necessary environment variables set.

如果有 Visual Studio,直接用 Visual Studio 就好啦,為了要寫個小程式還要特定安裝大型 IDE,好像有點誇張。而且 Visual Studio 不是跨平台,跟我的訴求不合。找了一陣子後,決定採用 CodeLite。

反倒後面安裝執行沒問題。人生就是這樣,做決定最困難。

Reference

Read more

Weekly Issue 第 21 期:JetBrains 發表 2025 Go 生態系調查

最近在讀 Tony Fadell 的 "Build",作者曾經參與過 iPhone 的開發,各種經驗談讓人嘆為觀止,例如這段:「如果故事有某個部分銜接不上,那麼產品本身也會有某個地方行不通…這便是為什麼最後 iPhone 的表面是玻璃,而不是塑膠,以及為什麼 iPhone 沒有硬體鍵盤。」 好在哪呢?好在如果能掌握這個觀念,就能知道如何「閱讀」產品,看見一個產品,就像閱讀一則故事一樣,知道它的抑揚頓挫,知道它想表現的東西。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產品開發的人,看這本書都會很有感覺。   🗞️ 熱門新聞 The Go Ecosystem in 2025: Key Trends in Frameworks, Tools, and Developer Practices JetBrains 前陣子公布 Go 生態系的調查結果。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20 期:AI 泡沫的遺產

2000 年的 .com 泡沫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但也給後續的網路世代留下豐富的遺產。我們現在使用的網路基礎建設,很多是因為泡沫的原因,才能一次性投資到位。而當下經歷的 AI 浪潮,在時間過去後,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產呢? 🗞️ 熱門新聞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我看 Ben Thompson 的文章通常會有兩種感受,負面是他太囉唆了,把簡單的觀念講得太長(儘管容易懂),而正面是他的觀點一向很有創造性。 這篇也是,前陣子看到有篇談 AI 泡沫後,什麼都不會留下,因為 GPU 很快會隨著時間折舊掉。我持保留態度,我認為重點不僅是 GPU(正如我認為 .com 泡沫的重點不是 CPU),還有其他的東西,至於是什麼,我沒想到。 BT 認為是晶圓製造與電力,It's amazing,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9 期:Coursera 的預覽模式宣告 MOOC 終結

我有時會上課程網站買課,特別是國外的網站,有些課程內容品質高,而且還能無價體驗,我常常在想這在商業上怎麼行得通。Coursera 最近推出預覽功能,某方面來說,也是在宣告長期要往付費走。 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因為開放,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成長,也因為開放,我們有時會很惋惜理想的落幕。 🗞️ 熱門新聞 The Day MOOCs Truly Died: Coursera's Preview Mode Kills Free Learning 很有趣的一篇新聞:Coursera 的預覽模式給了 MOOC 最後一擊。 我對 Coursera 的商業模式不熟,看起來它之前是靠證書與服務營利。很難想像線上課程能用免費支撐這麼久,這幾乎是公益了,將內容鎖在付費牆後比較像可理解的商業行為。 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年 Coursera 是如何獲利?以及,當時投資人對它的想像是什麼? The PSF has withdrawn

By Ken Chen

Weekly Issue 第 18 期:OpenAI 發布 AI 瀏覽器 Atlas

OpenAI 最近發布 AI 瀏覽器,加上稍早的 Sora 2,在技術圈中引起一些討論。 我認為 OpenAI 嘗試將模型領域的優勢帶到應用面,但這也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家營利公司,而非研究單位(雖然現在沒人會把 OpenAI 當成研究單位了)。 🗞️ 熱門新聞 Dane Stuckey (OpenAI CISO) on prompt injection risks for ChatGPT Atlas Simon Willison 聊了他對 OpenAI Altas 的看法,主要是資安方面。 幾個點:1) 提示詞注入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沒有好解法;2) OpenAI 設計了登出模式與監視模式,讓使用者更容易意識到安全性。 在我看來第二點很重要,好設計應該要避免使用者犯錯,如果 AI 瀏覽器可以在登出狀態下執行,能避免掉很多麻煩的狀況,當然這意味著沒辦法自動購物。

By Ken Chen